6月3日至4日,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党员、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“红树林志愿服务实践团”,走进房县狮子岩村,在田间地头、车间药库开展实践锻炼。他们在乡土中国与国际市场之间,为古老中药产业开拓着全新的国际化航程。
党建引领聚合力,青春力量向乡行
“要让世界读懂本草中国!”出征仪式上,面对迎风招展的党旗,全体队员誓言铮铮。在狮子岩村党群服务中心,房县人大机关党支部与外国语学院学生党支部就“党建引领产业振兴”主题共同开展党日活动。房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、主任王玲说:“房县人大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,整合政策资源,推动高校智力优势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,为黄精产业国际化提供组织保障。”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胡洁表示,学院将依托外语学科特色,在跨境电商、文化传播、国际标准对接等方面为黄精产业“走出去”提供语言服务与智库支持。
实践团把“党建引领”刻入行动基因。田间党课在黄精种植基地晾晒场开讲,老党员讲述中药文化坚守与乡村变迁;实践团成员与种植户面对面交流,了解“鸡头黄精”的品种选育、栽培技术、田间管理、种植规模及当前面临的困难与具体需求。支部研讨会上,青年党员围绕“科技服务如何精准对接产业需求”碰撞智慧火花。党员陈超说:“支部就是要将组织力转化为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,让党旗在服务中医药强省战略的一线高高飘扬。”
实践团成员参观房县狮子岩村高标准黄精种植示范基地。
专业赋能破壁垒,语言架起出海桥
语言和信息不通曾是横亘在药企与国际市场间的无形藩篱。实践团走进陵州药业有限公司,重点评估了黄精产品的包装设计、说明书文案及市场定位。团队成员针对企业提出的科研赋能不足、市场认同度低、营销渠道有限等情况,积极主动提出多语种产品资料翻译、海外社交媒体推广等解决方案。
在市场部,他们指尖划过厚厚的外贸资料,将艰涩术语转化为清晰易懂的双语手册;在电商服务中心,他们化身“云端顾问”,协助搭建多语种产品页面,让深山黄精直达海外终端。
专题座谈会上,湖北中医药大学驻村队员武卫兵、朱永山详细介绍了门古寺镇特色产业发展规划,特别强调了黄精产业所蕴含的道家及中医药文化价值。实践团提出了“黄精产业国际化赋能规划”,建议地方发挥高校资源优势,依托跨国电商平台,拓展国际市场,力争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中医药机构达成合作。
实践团开展专题座谈。
田野实践悟真知,青春时代同频振
队员们拜药农为师,在采挖、炮制中亲身体验“匠心”二字;他们深入药企车间,记录中药产业升级与国际化发展的迫切需求;他们围绕“文化差异对中药接受度影响”展开调研,报告凝结着乡土智慧与国际视野的深度交融。
实践团房县籍成员刘逸、刘柏言在实践日记中写道:“书本上的‘文化传播’是抽象概念,而当我真正帮助乡亲们把深山瑰宝“鸡头黄精”介绍给万里之外的消费者时,‘讲好中国故事’的使命感从未如此真实炽热。”(包东喜 陈依)